所謂叛逆期往往也被家長小題大做了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不能全面客觀看待問題,自己有些任性,孩子的表現是否叛逆,不同的家庭就有不同的答案。下面湖南青少年改造中心的老師說個故事:
有一次我去農村的親戚家,親戚的女兒16歲了,在鎮上的中學讀初中,聽親戚說這個孩子很叛逆,去年為了拿錢去學街舞,回家大吵大鬧,最后不得不給她兩千元學費去學街舞,今年又跟同學相約去上海玩,家里沒給錢就又哭又鬧,最后沒辦法還向鄰居借錢給她去。聽完親戚的話,我說這個不算叛逆,只是家里條件差而已,在稍有錢的家庭,這些錢都是家長會隨便給孩子花的。
很多孩子迷戀游戲,為了游戲跟家長對著干,家長也就認為孩子叛逆。其他凡是孩子不聽從父母的話,很多家長都把孩子定義為叛逆,其實,如果認真思考時代變化到今天,家長總以自己小時候的生活習慣來比照孩子,顯然是不合適的,如果家長接受時代變化這個事實,把孩子的要求進行引導,如玩游戲這事,首先確定可以玩游戲,但時間不宜過長,跟孩子約定具體游戲時間,怎么會有沖突呢?
孩子一些物質要求可能超越父母的承受能力,這也不是叛逆,而是父母日常的教育脫節了,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和感恩,這種現象的出現,不是去打壓孩子的欲望,而是玩思考父母該如果改變方式去和孩子溝通,有時候可以尋求外界的幫助,如請老師配合開展感恩活動教育孩子。
除非孩子有些對社會和他人不利的言行表露,否則都不要把事情擴大化,不要把家長當成是權力的象征,湖南青少年改造中心建議家長們要做好孩子的朋友,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。